今天给各位分享马哲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马哲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马哲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考研政治考试中,马原中马哲知识点认识论部分历年来出题量也不少,且分析题命题率极高,继上篇辩证法后,学姐又对认识论内容进行了总结,后面还会对马哲唯物史观等内容进行汇总,请大家码住收藏哦~ 下面为近十年内,关于认识论考查的次数及考点分布,大家可以通过表格看出哪些知识为高频考点,从而进行侧重复习。 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 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3. 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4. 实践的基本类型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第二,社会政治实践。 第三,科学文化实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5.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识观 ✅1.认识的本质 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反映论:即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即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它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 ✅2.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 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 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真理与价值 ▎真理观 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需要注意的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因为真理也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1.真理的特征: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 ✅2.真理与谬误 二者的区别: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二者的联系: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价值观 ✅1.价值的基本特性:主体性、客观性、社会历史性 ✅2.价值评价特点 ①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1.从必然走向自由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其次,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3.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一,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二,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第三,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温故而知新 想知道更多马哲诗词原理总结一定要入手一本2023《考研政治客观题应试宝典》,里面不仅包含了马哲诗词原理总结,还有史纲会议、近代思想发展史、人物篇等诸多知识点线索式总结,更有选择题答题杠杠实用技巧!看过这本书看到选项再发懵算我输!如果有同学晕字,咱直接看图书配套视频也可以哦~ 🧡四六级备考资料可后台回复:四六级🧡往年真题解析可后台回复:真题🧡复试英文自我介绍模板回复:复试🧡图书视/音频可回复简称,例如:1575 戳“阅读原文”,开启考研小书馆 唯物主义 (二十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论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史因素辩证地结合起来,从劳动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相分化的标志,又是推动主客体不断实现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与根本思想出发,指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社会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总之,以工具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的最基本的和决定性因素。这种活动一方面内化为主体的认识结构、认识图式;另一方面外化即对象化为人生活于其中的工具和文化的世界。人通过工具和语言、符号系统作为社会传递物,使人们反映外部世界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不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亡。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重复和发展,人的认识成果也以积累的社会遗传方式,一代代的继承和发展着,每一代人都以上一代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作为自己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对有认识能力的人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实践决定的。 (二十二)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贯彻于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体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觉的把这一原则看作是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认识论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这就割裂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发生的客观依据,陷入了客观随意性。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其共同特点是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不相信人类为认识世界的能力。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基本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因此,肯定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主体在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首先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再现。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还须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其次,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必须基于这种认识,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人的认识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能反映出对象本来如此的状态,而且能够反映出对象满足于人类社会需要所应当具有的状态。 (3)认识对客体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认识对客体的反映和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的内容。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实践是主体-客体结构中的一种基本的功能关系,它表现为主体借助工具与客体发生实际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是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应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4.认识的结构 认识活动是以主体观念地改变、占有客体为目的的活动。其中,认识的主体是人,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首先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的人。它包括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和个人主体四种形式。主体的最本质特性是社会性、实践性。认识的客体是与人的活动相关的客观存在,首先是指作为实践活动准备的各种观察、探索性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认识的中介是以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为要素,包括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在内的系统,它是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它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它主要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知识)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所组成。 (二十三)认识过程中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根本的原则。说:“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和‘右’的错误思想”。 2.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重要意义 (1)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割裂两者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 (2)坚持尊重群众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路线。 (二十四)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真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内在环节,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真理指引自身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社会和自然,满足人的价值要求。真理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实践而创造价值。这种由真理向价值的运动,不仅是实践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是真理发展的要求。 价值对真理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的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客观实现必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价值目标、价值要求对发现和认识真理具有引导作用,并且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的价值对人们继续认识新的真理也具有引导作用。 (2)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真理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是具体的,人们不可能一次穷尽真理,也不可能一次满足全部价值要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的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真理和价值。 总之,真理和价值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引导,并在二者的同一种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统一。 从方法论上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上。 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 (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最后本讲阐述了关于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该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其重要原理有: 1.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度的含义及其认识意义。 3.质量互变规律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4.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理。它内含以下内容:(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矛盾的转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间的综合。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8.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本部分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其重要原理有: 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原理 2.认识的主体及其形成和发展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发展辩证过程的原理 5.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 6.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 7.真理的具体性原理 8.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9.检验真理标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 10.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本部分围绕着社会和人两个主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的主要内容。认为社会发展的背后动力使人们集体性的组织生活的方式的变化。所有组织社会的基本成分(上层建筑)(社会阶层,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都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外化体现。上层建筑所包含的关系都与经济活动中不同分工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经济活动的分析是组成社会的各种关系与机制分析的基石。 首先,总括性地说明人类社会的产生、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以及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这是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诸原理的前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第二,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结构。 其重要原理有: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原理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原理 3.社会的实践本质原理 4.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原理 5.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 其次,着重讲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以及社会历史的主体,并从两方面加以具体阐述:第一,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动力;第二,历史的创造者。 其重要原理有: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2.“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3.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辩证关系原理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原理 5.交往理论 6.科学技术双重效应 7.历史观和党的群众观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辩证和历史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不断发展的学说 辩证法是马哲的基本精神。辩证,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 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辩证观点和理论,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 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马哲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马哲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longhang.org/post/3792.html发布于:2025-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