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黄帝时期传说故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黄帝时期传说故事
2、颛顼黄帝的传说,千位中华历史人物小故事:9、划定九州的上古帝王——颛顼
3、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黄帝是上古时期第一位统一华夏的部落首领,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那你知道黄帝时期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黄帝时期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功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
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1。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1。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讨伐。
由于炎帝侵陵诸部,与黄帝争做盟主,双方又发生冲突。诸部都归于轩辕黄帝部下,黄帝收服民心,整治军备,多积五谷,并教熊罴、貔、貅、驱、虎参战,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相传在今河北境内)。三战之后,炎帝大败。从此,黄帝族、炎帝族与九黎族的一部分相互融合,在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定居下来,形成了华夏民族。由于中原地处四方之中,故又称中华。因此中华民族将黄帝奉为始祖,自称炎黄贵胄或黄帝子孙。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传说黄帝发明了舟车、宫室,又命伶伦制作乐器,大挠制定干支,仓颉创制文字,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人养蚕。人们把先民众多的发明创造都归到了黄帝的名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神农氏」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神农氏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猜你感兴趣:
1.炎帝黄帝传说故事
2.关于黄帝的传说故事
3.黄帝的传说故事
4.轩辕黄帝的传说故事
5.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
大家好,我是燕归来。
颛顼(zhuān xū)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五帝”之一,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文明基础。他也是一位半人半神的英雄,既是古代神话体系里的“北方天帝”,更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史记》上说他统领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至蹯木,”极其广大。
颛顼相传为黄帝的孙子。他的父亲叫昌意,是黄帝正妃嫘祖的二儿子。颛顼的出生也很有传奇色彩,他的母亲女枢晚上出去看月亮,只见从月亮中射出一道瑶光,隐入女枢的腹中。这样,女枢就怀上了颛顼。
颛顼小时候很聪明,讨人喜欢,常常能想出大人都没有想到的办法,因而最得他的叔父少昊的喜爱。
史书上记载颛顼深沉而有谋略,德行高尚。
他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政绩斐然。
颛顼也因辅佐少昊有功,很早就被封到了高阳这个地方,因为当时的人常以地名为姓,所以人们称颛顼为高阳氏,或是高阳颛顼。
后来楚国大诗人屈原在《楚辞》开篇就写到“帝高阳之苗裔兮”,就是说自己是高阳颛顼的后代。
黄帝死后因为颛顼聪明能干,受到大家的拥戴,登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颛顼刚刚20岁。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提起古代圣明的君主总说尧舜禹汤,颛顼和帝喾的存在感却没有那么高,但是作为五帝之一,颛顼在历史上也是为华夏文明做过巨大贡献的。
首先是平定共工叛乱。
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当年炎帝部落被黄帝部落打败,本来就与黄帝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颛顼继位后,共工更是不服颛顼的统治,于是纠集心怀不满的部落首领共同反对颛顼帝。
反叛的首领们推举共工为盟主,组建了一支军队,要与颛顼一较高下。
刚刚继位的颛顼得到共工叛变的消息后非常吃惊,命人点燃烽火台,让四方诸侯前来支援。
颛顼足智多谋,沉着应战,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
因此颛顼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
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终于打败了共工氏。
共工战败之后怒撞不周山,以死明志。
黄帝时有蚩尤、刑天叛乱,现在又有共工造反,颛顼认为是因为天子和百姓之间距离太近了,老百姓不畏惧天子,所以才敢造反。颛顼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又做了两件大事。
他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绝地天通”。
相传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本来天地之间是相通的,就是传说中的“天梯”,这天梯就在昆仑山上。
天上的神仙通过天梯可以随便到地上来,了解人民的疾苦,除掉在人间作恶的鬼怪,惩治残害百姓的暴君。
而凡人也可以通过天梯爬到天上去,向天神诉说人间的苦难。
颛顼帝对此非常不满,认为民众不通过他而登达天庭,就是越级上访,是对他统治能力的否定。
于是他决定让大神重和大神黎斩断天梯。
这样一来,天梯被折断了,天与地的距离也相隔得越来越远了。
天地之间就再也没有了相通的道路,天上的天神不能再随便就到地上来,地上的人更不可能到天上去了。
后来这也被称为“绝地天通”。
其实这个传说的原型是当时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信奉巫师,崇尚鬼神,一切问题都靠占卜来解决,家家都有人当巫师搞占卜,人们不在虔诚的祭祀上天,也不安心农业生产。
颛顼担心这样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就下令民间禁绝巫教。
他任命南正负责部族所有的祭祀事务。
任命北正负责抓捕违背禁令、擅自祭祀的百姓。
从此祭祀大权归于管理统治层,对于神的解释权和代表权也归于天子一人,老百姓只要安心生产,听从天子和各级官员的号令就行。
从此天子高高在上,与普通人的距离越来越大。
颛顼做的第二件事是制定礼法。
他定下这样的一条规矩:妇女在路上碰到了男子,就一定要双手下垂,毕恭毕敬地给男子让路。
男女在路上走,男右女左,当时以右为尊。
如果不给过路的男子让路,那么这个妇女将受到惩罚。
她将被拉到十字路口去,并叫来巫师当众做法,祛除她身上的晦气。
做完法事之后,还将受到其他的处罚。
这样,妇女以后在路上一见到男人只好远远地躲开。
这从此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男尊女卑的传统,后世重男轻女也是由此而来,令广大劳动妇女饱受压迫,至今仍是非常郁闷。
之所以制定这个规矩是因为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型的时期,当时无论是种田还是打猎都以男人为主,打仗也要靠男人,所以男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颛顼这么做是为了促进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当然,在当时父权制的产生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二十四节气
颛顼除了做了以上的大事之外,他还观察天象,通晓日月星辰的变动规律和四季的更替,根据观察和测算编订了历法。
颛顼历将一年定为三百六十天,以现在阴历的十月为起始月,以九月为末月,这在当时是相当科学的历法。
为此古人称颛顼为“历宗”,他所编的历法被称为“颛顼历”,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被推广流传,一直到西汉时期才被废除。
他在位期间还创制九州,九州分别是: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
因为颛顼制定了很多规矩巩固统治,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所以编了许多故事对高高在上的颛顼帝进行咒骂。
其中有一个故事说颛顼有三个儿子,他的三个儿子在死后都成为了疫鬼。
其中一个到了长江边上,变成了疟鬼,专门在发洪水的时候散布疟疾病菌到人间,让人们害上寒热病,打摆子。
一个跑到了若水边上,变做魍魉,这个魍魉眼睛是红色的,而且通体透明,没事可做,便模仿人的声音来骗人害人。
还有一个是小鬼,居住在人们的屋子里,平日里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捉弄小孩子。
这三个都是害人的东西。
所以在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百姓们都来驱赶疫鬼,希望这样就能祛除疾病,让一整年都不会出现瘟疫等现象。
这个故事也说明颛顼对自己的儿子缺乏管教,其中有很多孩子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所以被后世妖化为各种妖魔。
虽然颛顼生了很多不肖子孙,但是也有很多贤良的子孙,比如他有个儿子叫穷蝉,是舜的高祖。据说颛顼在位78年,活到98岁才逝世,葬于濮阳。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设计者:张荷花
【学习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掌握炎帝、皇帝的贡献,理解其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缘由;
3、知道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认识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培养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
一、自主学习
请分目阅读课文,逐步完成下面的问题: 1.炎帝与黄帝对中华文明分别有什么重要贡献? ①炎帝与黄帝是传说中 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
②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他的妻子 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2.为什么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和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什么是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通过 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4.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他采用 和 相结合的方法治水成功,被称为大禹。
二、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参考下面一段)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2.每年清明节祭祀轩辕黄帝陵,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请思考,为什么黄帝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黄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相传他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后来,黄帝又战败炎帝部落,双方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建议:学生能在课本上找到朗读即可。
3.“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每当唱起《龙的传人》这首歌,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你所掌握的知识,谈谈为什么海内外华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当堂练习】
1.相传,造出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人文初祖”是()A.黄帝 B.尧 C.舜 D.禹
2.湖北宜昌市西陵山有座螺祖庙,庙内供奉的是民间称为“蚕母娘娘”的螺祖。相传,她的丈夫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A.尧 B.舜 C.炎帝 D.黄帝
3.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右图反映的是()A.大禹治水 B.精卫填海 C.后羿射日 D.夸父逐日
4.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位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他是()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
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6.思考一下:
(1)禅让制真的是一种美好的民主制度吗?为什么?(2)你认为大禹的哪些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大禹,你应当怎样做?
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教学设计
温溪高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了解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2、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和抵御灾害的措施。
3、通过尧、舜“禅让”的事件,初步理解禅让制。
4、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的反映。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传说故事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和推测,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
3、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传说时代所取得的文明成就;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传说故事中体现出的史料价值;禅让制。
2、难点:理解传说故事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二)讲授新课
1、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教师讲解传说时代: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历史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古史传说。古史中所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为传说时代。所以这个时期有许多远古时代的传说,比如炎黄传说。
黄帝与炎帝的故事
教师设问:阅读教材思考: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学生列举炎帝的功绩:改进耒耜,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的功绩: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们打井。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算数和音乐;其妻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术。
教师设问:除了炎黄传说同学们还能说说你们知道的中国远古时代的传说吗? 要点提示: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
教师设问:对于经历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传说,如何证实其真实性呢?(考古发掘)陶埙、骨笛证实这一时期出现了原始音乐,船型彩陶壶证实这一时期出现了陶器、以船为制造工具,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刻有蚕纹的象牙盅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学会纺织养蚕。
教师设问:这些文物印证了炎黄传说中的哪些内容? 会养蚕纺织,制造陶器,以船为交通工具,还出现原始音乐。教师设问: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何意义? 两者相互印证,都是很重要的史料,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历史事实,帮助我们了解无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发展与沿革。
教师设问:你对炎黄传说有什么看法?内容完全属实吗?
那时能造宫殿、制衣裳、挖水井、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制乐谱等,有实物考证,所以可信。但说成是炎帝、黄帝的个人发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任何一个发明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长年累月不断探索的成果。
教师讲解: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间的战争,炎帝战败臣服,炎黄走向联合,成为华夏族的主体。
炎帝和黄帝陵不止一处,在陕西、甘肃、河南、河北等地都有, 并且连外籍华人也都会来参加祭拜。教师设问:为什么炎黄二帝的陵墓不止一处?拜谒祖先、寻根探源的举动,体现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2、尧舜禹的 “禅让”
教师设问:课文中除了讲黄帝和炎帝,还讲了三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分别是哪三位英雄呢?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要点提示:尧、舜、禹,禅让
教师设问:说说什么是禅让制?小“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想一想:你会选怎样的人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要点提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社会公仆。谈一谈:你对禅让制的看法。
要点提示:原始的民主制度,能把各个氏族的微弱力量汇集起来,跟自然界进行斗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当时人类社会处在最低的发展阶段,原始的民主制度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3、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师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改变方法,取得治水成功的故事 教师设问:大禹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科学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环保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应保护大自然。
课堂小结: 练习
板书设计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一、什么是传说时代?
二、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1. 炎帝的传说与贡献 2. 黄帝的传说与贡献 3. 尧舜禹禅让传说 4. 大禹治水传说
黄帝陵志:第一章 第三节 黄帝与炎帝
根据历史传说,五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的许多氏族部落中,有两个杰出的领袖人物,一位是炎帝,一位是黄帝,还有其他一些部落的领袖。由于炎帝活动的时代更为久远,古籍中的传说更为扑朔迷离,主要有神农、炎帝、炎帝神农三种说法。
古籍中关于神农的传说记载:
神农氏„„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帝王世纪》)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白虎通义》)
神农之揉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谷始播种,耕田以为土,凿地以为井。(《论衡·感虚》)
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神农)乃拾之,以植于田。(《拾遗记》)
又有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记载:
炎帝为火师。(《左传·哀公九年》)
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腥,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
炎帝作火,死而为灶。(《论衡·祭意》)
(炎帝)于是修火之利,范金排货,以利国用。因时变,以炮以,以为醴酪。(《路史·后记三》)
还有许多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记载:
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列子·说符》)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
炎帝„„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汉书·律历志》下)
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也号神农氏。(《潜夫论·五德志》)
黄帝陵志:第一章 第三节 黄帝与炎帝
可见古代文献中关于炎帝的关系记载比较混乱,有的记述明显将炎帝与神农区别开来,有的则将二者等同。我们认为神农氏指一个氏族,炎帝则指神农氏族首领的通称。《帝王世纪》明载炎帝先后有八代,历时500余年,应该是将炎帝作为神农氏族历代首领的通称。不过在同一时间里作为神农氏族部落首领的只能是一个人。近代以来,学者们通过对所有有关炎帝与神农的文献资料进行罗列,还发现战国以前的记载只言炎帝而不言神农,神农之称始于战国,见之于《易·系辞》及诸子的著作里。战国时期人们多称神农而少言炎帝,这可能由于战国诸子喜好托古,他们按当时的传说而对上古历史进行追溯。于是从炎帝上溯神农,及至伏羲、燧人、有巢等等,愈溯愈远。但神农这一段历史被安排在黄帝之前、伏羲之后,可见神农氏时代是一个比黄帝时代要略早一些的历史时期,炎帝部落的历史比黄帝部落似乎还要悠久。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因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关于炎黄二帝最早也是最清晰的文献记载。这里的少典即少典氏族,它与有虫乔氏族是一个婚姻集团,即少典氏族的男子都要娶有虫乔氏族的女子为妻,这种习俗是父系家长制族外婚的通例。所谓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并不是说黄帝和炎帝是同父母兄弟,而是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部落与有虫乔部落通婚的裔支,即从其中分裂出来的两个氏族。
“炎帝以姜水成”,说明炎帝部落在姜水流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关于姜水有两种说法:一谓在岐水之东。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今人认为就是宝鸡市岐山县和扶风县之间的姜水。一谓在宝鸡之南。《大明统一志》:“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十里,城南有姜水。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即此。”今人认为就是宝鸡市城南的清姜河,发源于秦岭北麓,全长43公里,经姜城堡,入渭河。两说都承认古姜水是渭水中游的一条支流,即今陕西宝鸡区域内渭河的一条支流。
晋《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虫乔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华阳即今华山之阳。华山是秦岭山脉在关中地区最著名的山,古人因之作为秦岭的代称。《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就是以秦岭作为梁州与雍州的分界线。所以华阳应泛指秦岭以南。据史料记载,古代最早设华阳县(郡)的是南朝刘宋,初置于今四川广元西北,继而改置于剑阁县南,后又改置今陕西勉县,唐开元时改置于洋县北。此亦可证华阳是秦岭之南。任姒在这里生炎帝神农氏,说明炎帝神农氏的发祥地就在秦岭一带。
黄帝陵志:第一章 第三节 黄帝与炎帝
炎帝神农氏在这一代得到了发展。据有关炎帝神农氏的文献资料,炎帝神农氏有以下伟大功绩:
一是制耒耜、种嘉谷、教民耕稼,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传说炎帝是中国上古农业发展史上最早的农业工具耒耜的发明创造者,是最早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传播者。《易传·系辞下》有这样的说法: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义》也说: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耒是一种用坚硬而柔韧的直木所揉制成的一种垦殖农具,它的发明使柱洞成穴的播种方式成为可能。耜是一种复合农具,它是把经过刮削的类似锹头的木、石、骨、蚌片加固在耒的一端而制成,能起到翻垦土壤的作用。炎帝神农氏发明了这两种农具,对推动本部落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炎帝神农氏还发明和培育了谷物——粟。粟本是一种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长期培育,才成为穗大粒饱的谷物品种。这种耐旱易于保存的良种禾本植物,就是炎帝神农氏时代的发明。
二是炎帝神农氏作陶器、织麻布,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发展。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制陶的发明者。制陶只有在人类开始进入定居生活,农耕生产发达,可以提供剩余劳动力和人们认识到泥土烧制技术后才有可能发现。炎帝神农氏“埏埴以为器”(《路史·外记》),对制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炎帝神农氏“耕而作陶”,使得粮食作物的蒸煮和保存更为方便,它促进了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的变化。炎帝还创造了植麻织布的劳动。传说炎帝也是“日市”的首创者。他首倡日中为市,使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黄帝陵志:第一章 第三节 黄帝与炎帝
三是炎帝神农氏尝草创药,对原始医药卫生发展作了更大贡献。关于炎帝尝百草,古代文献有丰富的记载。《世本》说:“神农和药济人。”《帝王世纪》也说:“(神农)尝味草木,宜药疗疾,救夭伤之命。”《路史》的说法更为典型:
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茇,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
我国古代中药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以神农冠名,表明炎帝时代在医药学方面有开创性的贡献。
四是炎帝神农氏始作蜡祭、傩舞、五弦琴,在中国原始音乐舞蹈中有较高地位。东汉桓谭《新论·琴道》说:
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世本》对神农氏之琴还有具体描述,“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琴的制造需要对琴材有所鉴别,对乐理也有一定认识。炎帝制造五弦琴,表明当时炎帝部落的艺术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炎帝神农氏还创造了著名古曲《扶持》,又名《下谋》。《通典》说:
神农氏乐名扶持,亦曰下谋。
炎帝神农氏还创立了蜡祭和傩舞。蜡祭本是原始社会腊月庆贺农业丰收的报谢典礼。《三皇补》说:
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于是作蜡祭。
黄帝陵志:第一章 第三节 黄帝与炎帝
传说炎帝还宣读过一篇非常著名的蜡祭祭词:“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傩舞是一种驱鬼仪式,傩舞时,身强力壮、剽悍健美的舞者,戴着与氏族图腾、族徽等标志符号有关的面具,跳起内容丰富的舞蹈,威慑病疫鬼怪,表达了先民期望平安无事的共同愿望。
炎帝神农氏在宝鸡一代的活动也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据宝鸡市近年来的文物调查,宝鸡市区(包括清姜附近)的新石器遗址最为密集,已发掘的有三处,即北首岭遗址、福临堡遗址、石嘴头遗址。这里仅以北首岭遗址为例。它位于宝鸡市金台观下,金陵河西岸二级台地上,总面积6万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早、中、晚三期,距今约7000—5000多年。出土有仰韶文化(母系时期)的大型村落,50座半地穴式房子,皆朝向一个中心广场。有陶窑4座,水沟2道,灶坑2个,墓葬451个。墓葬多单人葬,陪葬品比较平均,出土生产工具951件,包括渔猎及农业用的生产工具。其中石器233件,包括石斧63件,砍砸器52件,铲33件,石锛25件,石凿12件,石刀4件,网坠6件,石磨盘10件,石磨棒14件,石杵3件,磨石25件。骨器255件,其中骨铲145件,骨镞80件。角器4件,包括铲、凿、矛、锄各1件。各种陶器469件,各种陶片约10万余片。大量石、骨、角、陶制农具和碾盘、石碾棒、石杵的出土,说明远古时代这里的先民已率先进入农耕时期,大量陶片的出土,证明此地先民已掌握了陶器制作技术。北首岭遗址中出土了三件著名的陶壶。第一件是网纹船形扁陶壶,置于水中,水波荡漾,船行网动,十分逼真。第二件是水鸟叼鱼陶壶,大鱼忍痛回首挣扎,水鸟紧衔不放。第三件是苞状长颈折腹陶壶,花苞酷似真花,精巧美妙,它反映出当时陶工的审美艺术。北首岭出土的陶器器表和器底多存留有“人”字形席纹印痕,说明当
时人们已能利用芦苇和竹子编织席子。这些都与古代文献中有关炎帝神农氏的记载基本符合。
炎帝神农氏部落的发展水平较高,曾是西部各部落的核心。炎帝部落当时拥有许许多多的分支,并在发展中主要沿着渭河南岸逐渐向东迁移。据《山海经》和《帝王世纪》等记载,炎帝部落向东迁徙到河南、山西,也有一部分沿着陇道和陈仓道向南迁徙。黄帝部落最初活动在陕北,后从陕西渡河,沿中条山、太行山东行,主要在黄河以北,后向东北行至河北大平原。黄帝部落的兴盛略晚于炎帝部落,是在炎帝部落势力衰落不能履行部落联盟首领职责的时候,起而取代炎帝部落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炎黄两大部落在向东部迁徙的过程中,发生了战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就是说神农为代表的农业文化已经发展到它的衰落时期,原先居主导地位的炎帝部族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处理部落内部与部落之间的关系,但它已经无力制约各部落之间的相互侵凌。而富有开拓精神的黄帝部落适应新的地方和气候条件,创新了农耕方式,实力越来越强大,逐渐取代炎帝部落的地位,在诸部落之间享有越来越高的威望。
黄帝陵志:第一章 第三节 黄帝与炎帝
战争的具体起因是炎帝虽然不能制约“诸侯”之间的侵凌,但看到其他“诸侯”不再听从他的号令,而是朝拜并归附于黄帝,就大行无道,“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涿鹿,诸侯叛之”(《逸周书·史记解》)。黄帝遂发动了对炎帝部落的战争。
黄帝部落在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中,团结了很多部落,并与炎帝部落展开了多次大战。最重要的决战是阪泉之战,《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使卜偃占卜,卜了一个吉卦:“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列子·黄帝篇》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雕、、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当时战斗很激烈,炎帝因抵挡不住黄帝部落的进攻,败退到涿鹿城东一里处的阪泉。黄帝率领以熊、罴、狼、豹、、虎等为图腾和名号的氏族部落,挥舞着用雕、、鹰、鸢等羽毛制作的旗帜,向炎帝部落展开进攻。经过多次战斗,“诛炎帝而兼其地”(《新书·益壤》),取得了最后胜利。
关于阪泉的地望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认为就是今河北涿鹿县西(唐时属于妫州怀戎县管辖)的阪泉。《括地志》上说:“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在今涿鹿县城周围20平方公里内,有黄帝城、黄帝泉、炎帝营等与黄帝、炎帝有关的地名和遗迹。黄帝城遗址位于涿鹿矾山镇西2公里,呈不规则的四边形,长、宽各约500米。四周城墙系由堆积层和夯土筑成,底阔约10米,上顶宽约3米,墙高约6米,相传此遗址为“黄帝所都”之处。黄帝城西南3公里处有一村寨,相传黄炎战于阪泉之野,曾在此树七色旌旗,排兵布阵,故称七旗里,因地处阪
泉上游,又称上七旗。
黄帝与炎帝的战争是不同文明发展程度的两大部落之间的激烈冲突,它不仅仅是一场黄帝与炎帝争夺部落联盟控制权的斗争,而且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蕴义。黄帝与炎帝经过战争促进了部落的融合,也促进了不同氏族部落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引发了文明的创造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战争就表明了先进取代落后,文明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炎黄”也就成为野蛮向文明转化的时代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后来人们把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都附会到他们身上,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着关于他们的传说和遗迹。
黄帝与炎帝部落之间有冲突和交流,在冲突和交流中发生了融合。有学者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黄帝族、炎帝族融合的历史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一,根据考古资料分析,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类型是在半坡和后岗类型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也是这两种文化类型共同发展的产物。炎黄二族的原始文化是同时并存发展关系,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的老官台文化和半坡类型为炎帝族的原始文化,分布于河南中部地区的裴李岗文化为黄帝族的原始文化。这样,由这两个族的原始文化所共同发展起来的庙底沟类型,显然应视为炎黄二族相融合以后而形成的文化类型。第二,如前所述,黄帝族在战胜炎帝族之后,其活动的地域较前有了很大的扩展,从文献记载看来,在东起山东、西到甘肃、北达河北、南到湖南这么广阔的区域内,都曾经有过黄帝活动的足迹。因此,可以看出,庙底沟类型的区域与黄帝战胜炎帝以后的活动区域基本相符(杨亚长:《炎帝、黄帝传说的初步分析与考古学考察》,《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炎帝的传说》教学设计
《炎帝的传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看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感受炎帝的美好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并加强字词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读。
2、用一个词或句子表过自己心目中的炎帝。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这篇课文很容易读懂,老师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读懂课文,你们有信心吗?(有)好,让我们来读课文吧,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的要求。
课件展示,看图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拖声,不增减字词,不把字词读错,读时,想一想,你读懂了哪个句子或哪一段,你知道了什么?读完后,让学生小组间交流自己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汇报理解课文。
如:生1:我知道炎帝被称为神农,引入,你从哪一段知道的?(第6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六段。
生2:我读懂了第三段,鸟儿们吃剩的谷粒发芽、长叶,还结出了稻穗。师:真棒!让我们来看看第三段吧。
各段字词训练在阅读中同步进行。
第一段:很久很久,理解这个词,让学生学会用同类型的词,如:很长很长,好多好多
第二段:(课件)先指名读(1)点击,一天,一群鸟,一块平地中一的音节展示,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强调一的变调,再通过课件练习一的变调。
(2)衔,啄食用得好不好,换成别的如:咬、含、叼还有这么形象吗?
第三段:(1)鸟儿中儿读轻声,引入爸爸、虫儿、桌子等的轻声。
(2)金灿灿先在课文中找有没有这类词香喷喷。
学会用ABB
式词语,并能说句子,让学生小组间完成学习任务。
金灿灿的阳光,金灿灿的阳光照亮了大地。
香喷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点指导朗读第6段。
师:炎帝为人类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你说说你对他有了怎样的感情?人匀也非常尊敬他,请同学用感激、尊敬的语气把最后一段读一读。
教师指导、示范读、齐读。
4、质疑释疑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想知道吗?
生1:为什么称炎帝为神农?
生2:炎帝是怎样学会种植稻谷的?
5、练习
课件出示句子:
炎帝采集谷粒,种在地上,还常常给它们浇水。
大家都非常感激他,尊敬地称他为神农。
带点词可用什么代替?
三、齐读课文
配乐朗读课文。
四、小结、结束课堂
五、布置作业
把炎帝的'传说讲给别人听。
《炎帝的传说》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本人紧紧围绕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因素的训练这个课例研讨主题,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加强学生的字词训练,其中主要体现在:
1、让学生用一个词或句子表达自己心目中的炎帝,因为学生在第一课时对炎帝已有了解,让学生灵活运用词语表达心中感受。
2、利用课文中出现的很久很久,好多好多,让学生去理解、去运用,从而使学生明白如何表示程度深的事物。
3、通过朗读课文第二段,让学生去发现一的变调,进而引入到量词的应用,也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一的变调,另外,在音节上,还通过鸟儿让学生了解轻声,再让学生实践说说看,如:虫儿、爸爸、桌子等,让学生对汉语拼音有更深了解。
4、在词语的用法是否形象,生动上,出示两个句子,通过学生比较衔是否可换成咬、叼、含,啄食是否可换成吃着,让学生明白词语还用恰当可使句子具体、形象、生动。另外,在学课文后,出示另外两个句子,让学生把常常、非常用其他词代替,以进行近义词的训练。
5、整篇课文中,有两个ABB式的词,本人先让学生找到这两个词,再说说金灿灿的什么,香喷喷的什么,再说句子,在这里,本人让学生动笔写下来,以增加记忆,在写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已见,也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说话能力。
《炎帝的传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识“炎、靠、集、充、饥、灿、谷、粒、植、稻、平、保、农”13个生字;会写“方、农、平、给、金、食、谷、完”8个字。
2、一边看图,一边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感受炎帝的美好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有关炎帝的资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学习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传说故事,很有意思!出示课题,解“炎帝”一词的同时学习生字“炎”。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对故事有初步的印象。
2、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时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
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增减字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设问:课文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内容?
2、看图读读,说说:
齐读第一自然段,看图一。理解:传说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图二。理解:庄稼、充饥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图三。理解:金灿灿、谷粒
齐读第四自然段,看图四。理解:稻穗
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看图六。理解:采集、收获、食物、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看图七。理解:保障“神农”
3、讨论:人们为什么样称炎帝为“神农”
4、引导朗读,组织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相机板书重点;最后归纳答案。
读第三、四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炎帝仔细观察。
读第五、六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亲自试种,有收获教给种植方法。
反复读第七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人们生活有保障,尊称炎帝为“神农”。
引导归纳:炎帝仔细观察鸟儿吃剩的稻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后,他便函亲自试种,获得了丰收。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称炎帝为“神农”。
五、总结拓展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2、把炎帝的故事,说给小朋友听一听。
3、读一读:金灿灿金灿灿的阳光照亮了大地
第2课时
一、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炎帝的传说这一课,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
2、开火车读
3、自由充分认读生字,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请同学用自己有把握的字来组词并说一句话。
5、观察几个要求写的字,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6、老师在田字格中示范写字,边听老师念笔顺边书空。(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难写的地方,后让学生自己动笔写)
7、学生练习写字后,老师检评。
三、布置作业
1、把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花篮里。
2、回家后把课文所讲的传说说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听。
3、再去问问、查查有关炎帝的传说。
板书设计
一年级语文《炎帝的传说》教案集萃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东星资源网整理的一年级语文《炎帝的传说》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一年级语文《炎帝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会写“方、农、平、给、金、食、谷、完”8个字。
课前准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学习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传说故事,很有意思!出示课题,解“炎帝”一词的同时学习生字“炎”。
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增减字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齐读第一自然段,看图一。理解:传说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图二。理解:庄稼、充饥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图三。理解:金灿灿、谷粒
齐读第四自然段,看图四。理解:稻穗
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看图六。理解:采集、收获、食物、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看图七。理解:保障“神农”
相机板书重点;最后归纳答案。
读第三、四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炎帝仔细观察。
读第五、六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亲自试种,有收获教给种植方法。
反复读第七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人们生活有保障,尊称炎帝为“神农”。
引导归纳:炎帝仔细观察鸟儿吃剩的稻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后,他便函亲自试种,获得了丰收。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称炎帝为“神农”。
第2课时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炎帝的传说这一课,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难写的地方,后让学生自己动笔写)
教后反思:
板书设计
26炎帝的传说
看——想——种——教
尊称“神农”
【篇二】一年级语文《炎帝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小卡片,带有田字格的小黑板。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那都是近代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事迹。今天啊,老师带你们去到远古时代,认识那时的一个伟大的人物,好不好?
介绍“炎帝”,同时学习生字“炎”,解“传说”一词。
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遇到不懂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你不懂的生字的。
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1)独体字:方、农
(2)左右结构:收、给
(3)上下结构:金、食、谷
老师现在还有个忙想请同学们帮一下:就是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增减字词。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炎帝的传说》的课文,认识很多新朋友,那么你们还记得它们吗,看看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指名学生读生字。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设问:课文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内容?
汇报时,先分小组依次读每一个自然段,再指名学生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师适当引导。同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不懂的词语。
同学们越来越会读课文了,老师真高兴!现在老师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能行吗?(出示卡片)
(1)文中讲了炎帝的一件什么事情?
(2)炎帝怎么想到去种植稻谷的?
(3)炎帝为什么要做成香喷喷的食物给别人吃,还把种植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说说,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评价。
老师相当满意同学们的表现,老师决定再考考你们?
(卡片出示):人们为什么称炎帝为“神农”。
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归纳:炎帝仔细观察鸟儿吃剩的稻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后,他便函亲自试种,获得了丰收。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称炎帝为“神农”。
(1)指名读,齐读。
(2)你还喜欢课文里的哪些词语,说一说,再抄到“花篮”中。
(3)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
学生在田字格本子上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篇三】一年级语文《炎帝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学习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吃的饭是谁创造出来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炎帝的传说》就知道了,看谁最认真哦。
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增减字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齐读第一自然段,看图。理解:传说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图二。理解:庄稼、充饥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课文上的图,理解:金灿灿、谷粒
齐读第四自然段,看图。理解:稻穗
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理解:采集、收获、食物、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看图。理解:保障“神农”
相机板书重点;最后归纳答案。
读第三、四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炎帝仔细观察。
读第五、六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亲自试种,有收获教给种植方法。
反复读第七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人们生活有保障,尊称炎帝为“神农”。
引导归纳:炎帝仔细观察鸟儿吃剩的稻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后,他便函亲自试种,获得了丰收。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称炎帝为“神农”。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炎帝的传说这一课,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难写的地方,后让学生自己动笔写)
黄帝时期传说故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黄帝时期传说故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longhang.org/post/3622.html发布于:2025-11-25




